猶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20頁,表哥萬福,猶似,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樣看來連城的發展潛力確實很大,虞幼窈心中一鬆:「連城耕地少,農業受地域所限沒辦法大力發展,就要以蠶業、海產為主,但民以食為天,至少要保證當地的產糧能夠自給自足。」
殷懷璽也知道她的顧慮,解釋道:「養蠶是精細繁瑣的活兒,也不是人人都擅長,到時候也會安排一些人開荒種番薯,也會安排一些力氣大的人,去海島縣上打漁為生,饒是如此,還是養蠶的人居多,過度養蠶會破壞山林環境,你今後要多注意,林木規劃養護。」
殷懷璽心中有成算,虞幼窈也沒再多問:「可能頭兩年因為沒有耕地,又是背井離鄉,沒有別的活路,會有大批人養蠶過活。」
「最多一兩年,流民們在連城紮根了,就可以嘗試尋摸別的活路,一些真正掌握了養蠶技術,並從中獲利的人,會繼續養,一些只能靠養蠶勉強養家餬口,填飽肚子的人,就會放棄養蠶,另謀出路。」
而且,大戶人家的莊子上,都有專門規劃養護山林的護林人,會定期巡山、伐木、植樹、養樹、造林,以保證莊子上林木能可持續發展,年份好的木料,一直都十分緊缺,如此也能避免主家受到損失。
殷懷璽點頭:「也好,種田產糧才是頭等大事,多一個人開荒,就多一個人產糧,番薯賤活,就是在荒地也能種活,多種幾年番薯,開荒的地也能養活了。」
他決定接納更多流民,並非士紳們的錢糧,而是番薯。
番薯能活命,還能養荒地。
種兩三年,遼東一帶的農業就發展起來了。
虞幼窈又想到遼東一帶,還有十餘個縣區要開劈蠶場,雖然有了連城的先例,後面的事就好辦了,卻還是關心地問了情況。
殷懷璽脫了外袍鋪在平坦的地上,拉著虞幼窈坐下:「各地的蠶場已經派人去開劈了,其中以丹東的規模最大,大頭留給你,及軍中丹東的將士、當地的散戶、外來商賈,剩下的才允許士紳沾手。」
散戶勢弱,鬥不過士紳。
外來商戶財力雄厚,但因為是外鄉人,人生地不熟,會受到當地士紳的排擠和肘掣。
引進外來商戶的目的,是為了分化士紳利益,散戶和外來商賈,分則各為其利,合則能制衡當地士紳。
二方互相牽制。
虞幼窈就成了制衡的關鍵,一旦有哪一方,損害了當地的利益,虞幼窈可以另聯合一方,輕易對付另一方。
虞幼窈一下就明白了其中關鍵:「因為旱情波及甚廣,大周朝很多地區都發生了暴亂,商人蒙受損失,自朝廷頒發了國策之後,就有不少商人都湧入了遼東,勢必會對當地士紳,造成一定的衝擊,士紳們的利益分化成了必然,削弱了士族對當地影響力,進一步削弱了士紳的勢力。」
朝廷的國策,明顯是在針對士紳,這讓各地的商人敏銳地嗅到了商機。
加之北境在殷懷璽的鎮守下,還維持著太平景象,給商人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條件。
北境大肆收容流民,人多同樣也代表了生產力,對商業發展有利。
她這才認識到,國策背後所代表的意義。
也明白了,為什麼外祖父會刻意提點她這一點,因為老辣的商人,早在提點她時,就已經預知了,這一國策會對整個北境,造成的巨大影響力,也清楚一個國策,就能讓殷懷璽在北境,所面臨的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
單刀直入,一擊中矢。
同時!
虞幼窈激動道:「外來商賈身後代表的是更廣闊的人脈、渠道、物資,就相當於,將外面的資源引進了遼東,遼東一帶就不會在士紳的把持之下,進入內耗情況,進而發展成盤剝百姓,這對北境的發展十分有利。」
解決問題的同時,還將為北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