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13頁,表哥萬福,猶似,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虞善德心中大為震撼。
虞閣老道:「因材而施教,因志而制宜,這是世族始終能培養出諸多名人望士的原因,你不想做的事,自然有人去做,不一定非你不可,你志不在廟堂,一心向民,有祖德風範,」說到這裡,他意味深長道:「虞氏族如果光追求名利權勢,也傳承不下來。」
一個家族裡有人為名,有人謀利,有人戀勢,有人求財……
有人願意為民請命,也有人貪權好勢。
道不同,殊途而同歸!
虞善德深深下拜:「善德受教了。」
虞閣老闔下眼睛,打起瞌睡來。
虞善德有選擇,可有些人連選擇的餘地也沒有。
如虞宗慎。
虞老爺子死後,孤兒寡母除了不想活,就只能活出一個人樣,不然在偌大的家族,會被吃得連骨頭渣也不剩。
家族講究的是公平,而不是公正。
第805章 下馬威
公平是什麼呢?
說一千道一萬,追根究底了在於平衡二字。
而平衡又是什麼呢?
也不過粉飾而太平。
而平衡之下,有人精明算計,有人委屈求全,有人以權謀私,但只要整體的利益不受損,誰會去在意呢?
樹大有枯枝。
虞善德回到家中,開啟了藏在箱籠裡的一套襤褸衣衫,定定地看了良久。
從此之後,盛京就再無翰林院侍講虞善德,只有家鄉遭了災,和萬千流民一起逃荒入京阿德。
……
朝廷的訊息,快馬加鞭,也不過三日就送到,身處連城的武穆王手中,並且以驚人的速度,在北境、乃至整個大周朝傳開。
在朝廷的刻意宣染下,韶懿郡主饒然成了萬千流民心中的活菩薩,變成了一盞明燈,為那些絕望等死的流民,指引了生的方向。
大批的流民,開始湧往北境。
於此同時,韶懿郡主身處連城,並且聯合了連城一些養蠶散戶,在復鎮和蓮城兩地,開拓養蠶場,安置流民一事,也在流民之中傳開。
十幾萬流民激動痛哭。
所有人都在哭,哭他們一路顛沛流離,飽受了饑寒交迫的折磨,才逃荒至此,從此流離失所,無處安身。
現在有人告訴他們。
韶懿郡主要在遼東三省,推廣番薯種植。
他們可以靠養蠶,以絲換糧,養家餬口,在這個沒有旱災的地方安身立命。
連城耕地少,山林多,他們就算沒有田地,韶懿郡主和武穆王,依然為他們開拓出了一條出路。
他們不會被餓死了。
悲慼的氣氛之中,也不知道是誰啞了嗓子,大喊了一句:「韶懿郡主,千歲,千歲,千千歲……」
宛如一石激起了千層浪,不斷地有人跪地高呼——
「韶懿郡主,千歲,千歲,千千歲……」
「武穆王,千歲,千歲,千千歲……」
流民們沒有忘記,在他們絕望等死的時候,是誰收容了他們,給他們提供飯食。
也不會忘記,他們每日賴以生存的番薯,是誰種出來的?
他們生病之後吃的藥,還有那些防止病疫的藥,又是誰賑濟?
……
喬、張、趙、萬四大家的家主,卻是面如死灰,收容流民,安置流民,是為了攘內安外,強邊御外,是國策。
韶懿郡主擴大養蠶規矩,安置流民的行徑,就成了奉行國策。
朝廷明確下令,要求北境士紳全力支援。
違令者,以亂政處置。
朝廷親手將一把,對付士紳的屠刀,交到了武穆王手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