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輕風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29章 貶低與捧殺(上),奮鬥在新明朝,隨輕風去,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佑回到家中,連夜趕工出一份奏疏,著重闡述了辦報的設想,強調了報紙的意義。當然重點是請求朝廷將國子監辦報廳分離出去並讀力開衙,衙門名字可定為“文宣院”。

次曰大朝後,他便將奏疏直接投到了會極門當值的文書房太監處,隨同當曰所有章本一起送進了內閣。

很快,李大人的奏疏就在閣老手裡傳了一遍。今天政務上沒大事急事,李佑鬧讀力就是最大的一件了。無論如何在朝廷裡開新衙門也不是小事,不由得眾人不關注。

兩三百年來,雖然朝廷各部、院、寺、監的設定偶有小變動,但大體上是保持穩定的。最著名的一次變動,大概就是高宗皇帝新建了一個規模不小、燒錢燒到讓戶部咬牙切齒的軍器監。

其實李佑想開衙的心思,即使沒到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程度,那也差不多了。早在他重回國子監辦報廳時,就有人猜測李佑放著其他好職位不去,偏要去半死不活的辦報廳,大概就是打著開衙建府的心思。

還有更陰險的揣測是,李佑故意砸錢辦私人報紙,就是為了將官報擠兌的辦不下去,他才好趁虛而入,攫取官報開衙的政治利益。放眼朝廷裡,大小官員上千,真正的正印堂上官也就二十來個。

對這個傳言,李大人只覺可笑之極。真理報前任總裁官石祭酒是自愧無能主動辭職的,然後他李佑才接手了爛攤子,這難道也是他李佑能控制的嗎?

無論如何,在國子監下屬裡面辦官報,只能是不倫不類的權宜之計,分離出來才是正道,如果能辦得下去的話。

不過道理雖是這個道理,但誰都明白清楚,能真辦成才是本事,天下之事莫不如此。李佑在朝廷名聲響的一個原因就在於,他是個善於辦成事的人,也是善於讓別人辦不成事的人。

閒話不提,卻說內閣大佬們看過李佑的奏疏,都很心知肚明,這是李佑開出價碼了。單獨開衙的價碼並不算什麼,但這份奏疏卻很刺眼!

其實對閣老們而言,李佑頂天也就是個正五品,名頭花樣怎麼換歸根結底還是正五品,無論他在國子監辦報,還是另開個衙門辦報,區別真不大。以人臣之極閣老們的眼光,並不在意這其中小小的差異,大象會在乎地上的螞蟻是什麼體位麼?

但這份奏疏刺眼的地方在於,李佑奏請建“文宣院”,而不是“文宣監”,這裡面的區別可大了!

一般泛指的朝廷衙門是除去內廷禁直機構如詹事府、尚寶司和五軍都督府之外的主要外朝文官衙門,分別以部、院、寺、監四種稱呼命名。

以前有六部、五寺、三監、三院,高宗時增加了軍器監,江湖人稱十八羅漢。總而言之,部是管事的,院是看熱鬧的,寺是辦事的,監是打雜的。

這些衙門裡,最核心的六部是固化的,吏戶禮兵刑工的分工上溯起來可以追到周禮,所以是萬年不變,不可能增加到七部八部。

太常寺、光祿寺等五寺這些名字也都有來歷,有據可依有史可考,可以刪減,但也不好隨意增加史書上沒有的名字。

所以想要新建衙門的,只有在院和監兩種相對比較靈活的類別上打主意。但院和監又有所不同,院的地位比較清高,監的地位比較卑下。

一看就知道,言官大本營都察院、未來宰輔養望之地翰林院那是什麼衙門,窮酸書生聚集的國子監、作用只有算命的欽天監、豢養禽獸和種菜的上林苑監又是什麼衙門?

所以李大人奏疏上請求建“文宣院”而不是“文宣監”,才會讓內閣諸公感到刺眼,帶院字的衙門是那麼好開的嗎?而且院和監還有點區別是,監一般由六部之一管著,李佑想建一個院字為名的衙門,是打算讀力於世不服管教麼?

在票擬時,內閣並沒有同意李佑的奏疏,直接擬為“朝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從秦開始直播歷史

雲拂露

大明:我,朱允熥,開局救活大哥

炸魚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