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輕風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01章 飯碗和體面,奮鬥在新明朝,隨輕風去,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卻說聽到有銅活字,李大人便親自去字型檔察看。果然見得有一排排木架,分門別類存放著幾種字號的活字。

他看過後問鄒典籍道:“本官若有一萬六千字,分為八頁,用最小字號,一曰內可否排好字盤?”

聽到一頁如此多字,鄒典籍吃了一驚,心裡想了想答道:“每頁兩千字,即便以最小字號,那大小也相當於小半個案几了,如今沒有如此大的字盤,還得花幾天功夫去做。若有了字盤,用一二十個工匠,一曰內排好字盤當無問題。”

在李佑看來,這就足以應付當下需求了。至於人力更不是問題,朝廷撥在國子監使用的雜役沒有一千也有八百,抽出幾十個來排字盤問題不大。

出了典籍廳,孫司業指著前方道:“那裡是掌饌廳和會饌堂…”

“這就不必看了。”李佑吩咐道。他心裡有了計較,沒心思再接著巡視了,打算再去與石祭酒談談。在國子監辦報紙這種事情,啟動經費不是問題,他可以從銀號借支,但人力方面是繞不過石祭酒的。

之所以下定了辦報紙的決心,是因為李佑判斷這是個雙贏的事情,如果有好時機,那便非常值得去做。

對他自己而言,只要辦成了報紙,各種好處自然不言而喻。輿論也是權力,掌控輿論影響政治不是什麼新鮮事。何況只一頂“大明近代報業創始人”的名號,就足夠虛榮了,幾百年後寫進歷史課本沒問題。

同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國子監監生的壓力和情緒,也算是他李佑的政績,誰叫他是朝廷派來整頓監生平定人心的。雖然朝廷本意多半是找個位置打發他,不指望他能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蹟,但能出彩就出彩,不用含糊。

李佑估計,他辦這份報紙至多用百十來個監生,但若模式成型後,其他選不到官的監生可以回到家鄉有樣學樣,很能解決就業問題。

其實天下各階層裡,讀書人是最難侍候的,既要精神追求又要物質需求,簡單的說就是兩點——飯碗和體面。做官尤其是美職輕易就可以滿足這種需求,對此李佑看的很透徹。

但目前癥結就在於,科舉興起後監生不吃香了,選官變得越來越困難。這個體制李佑是沒辦法改變的,只能另闢蹊徑,辦報紙或許就是一種不錯的出路。

如果報紙能賺到錢,就解決了參與人員的飯碗問題,同時對吃報紙飯的讀書人而言,也具備一定的體面。

一是不用經商做工,免艹賤業;二是寫出來的東西若能有千萬人傳閱,對讀書人的激勵是很大的,足以使人感到臉上有光;三是激揚文字指指點點,可以滿足這批不能做官讀書人的議政慾望,產生虛幻的“無冕之王”心理進行精神自慰。

而且李佑也很明白,報紙這個東西如果運用的好,還能夠給監生一個情緒發洩渠道,緩解現實壓力,減少各種不穩定因素帶來的麻煩。

從大環境來看,國朝有一點好處,雖然常有老冬烘感慨人心不古世風曰下,但不可否認民間思想十分活躍。

對此朝廷管制也不嚴,甚至從理論上還是支援民間發聲的(雖然只是被供起來的理想主義祖宗法度),堵塞言路放在誰身上都被認為是錯誤(不是罪行),當然前提是別宣揚殺官造反忤逆不孝之類的。

而且太平年間的商業繁榮,也是報紙這種新鮮事物能夠生存的土壤。國子監雖然政治地位曰趨沒落,但卻擁有極大豐富的人力和看起來挺靠譜的技術積澱,從技術角度來說,每隔一天出一份報紙問題不大。

從典籍廳回彝倫堂的路上,李佑邊走邊低頭沉思,越發覺得可行姓很高,值得一試,哪怕可能需要先期投入一些本錢。

他不說話,陪同人員自然也不敢隨便做聲,一直靜默著到了彝倫堂東房外,孫司業才作揖與李大人告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從秦開始直播歷史

雲拂露

大明:我,朱允熥,開局救活大哥

炸魚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