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輕風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64章 自毀長城…,奮鬥在新明朝,隨輕風去,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佑進京以來,心情一直緊繃著,此時新官職基本塵埃落定,才鬆懈了下來。接任命誥書之前再無事可做,他出了宮回到家中,用過午膳,便懶洋洋的坐在書房,總結今次得失。

其實新官職是什麼差遣無關緊要,巡街也好,捕盜也好,都不是重點,他真正在意的是“檢校右僉都御使”這個官銜。這次連長公主都指望不上了,真是絞盡腦汁、耗費心血搶回來的。

區區七個字,代表了這是風憲臺垣之官,是僅次於詞林坊局之官的清流官職!清流兩個字並非虛頭八腦的東西,它具有實實在在的利益,主要是兩點好處。

第一,能入清流官不僅僅代表著名聲好聽,而且還代表著進身之階和資歷,說直白些就是鍍金。若沒有鍍金資歷,級別到了一定程度就很難繼續上升。以李大人的出身,這種鍍金機會終生只怕也沒有幾次,必須抓住不可。

例如一個知縣如果不遷轉御史,那麼這輩子最多就是知府。一切順利的情況下,路線就是通判、知州、同知、知府、致仕。

如果這個知縣遷轉了御史,那麼就相當於鍍金,可以就可以按照按察僉事、參議、知府、參政、按察使、布政使路線升遷,顯然前景廣闊的多。

第二,將流品升到高位,將來升遷會很迅速。清流濁流劃分不是沒有意義的,國朝官場升遷有一個紙面上沒有的規則——從濁流向清流遷轉,等於是升流,既然升流一般就不升品了,有時還得降品,知縣遷御史就是這種例子。

從清流向濁流遷轉,等於是降流,所以必須要升品級作為補償,不然就是貶斥,所以七品御史可以直接外放為五品按察僉事。當年李佑以分票中書直接被髮配成揚州府通判,流品降低了,級別卻不變,才被大家同情的看作是貶謫。

因而在國朝官場,分辨地位高低不但要看級別,還要看流品。關於流品的分法,非官場中人很難精通。

三品大員以上自有一套規則,在三品以下、七品以上的中堅官員中,同級別情況下,總得來說京官清於地方官。

而京官中又以詞林坊局最清,典型代表就是翰林;其次便是科道臺垣,典型代表是監察御史;第三是六部各曹,典型代表是各司主事;最後是寺監官,什麼鴻臚寺之類的。

地方官的順序則是方面官、正堂親民官、佐貳官,其中方面官流品比京官中的寺監官稍高。

於是綜上述,大明文官的中間階層裡,按照品味總排序第一的是詞林坊局官,第二是科道臺垣官,第三是六部各曹,第四是方面官,第五是寺監官,第六是正堂親民官,第七是佐貳官。

清流和濁流有時是相對的概念,比如方面官在親民官面前是清流,但是在六部各曹面前又成了濁流。

還有一種比較激進的說法,籠統提到的清流,一般只指前三種,也就是詞林、科道、部曹,至於後面四種一概用濁流稱之。事實上,大學士、尚書、督撫這些頂級文官,無不出自前三種。

徹底弄明白了上述清流濁流次序和轉化關係,才能算在大明官場學中入了門,不然永遠是討論“八府巡按”、“包青天”、“龐太師”之類的外行人。

回頭再看李大人這次官職遷轉,懂行人自然能看出和外行人不同的東西。

李佑嘴炮全開、上躥下跳,又是搬出祖制,又是狂噴首輔,還不惜再次得罪太后,這才撈到的一個檢校右僉都御史,顯然是值得的。

雖然品級不變,好似平遷。但從清流濁流的角度看,是直接從倒數第二的正堂親民官跨越了方面官、寺監官、部曹官三個層次,一躍為第二等級的清流官。

這就是令他激動亢奮並瘋狂追求的意義所在。第一,鍍到了金,具備了清流資歷,前景更加廣闊。第二,以後再遷轉,除了詞林官之外的任何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從秦開始直播歷史

雲拂露

大明:我,朱允熥,開局救活大哥

炸魚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