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輕風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14章 李大人的潘多拉魔盒,奮鬥在新明朝,隨輕風去,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好,好,好,有其奴必有其主,這些話也是你們所想,本官領教了!”

說罷拂袖而去。

六個鹽商也沒興趣挽留李縣尊,目送他離開後,回首尋找剛才說話的隨從,卻發現再也找不到了。真是奇怪,他們六家隨從雜處一起,方才都以為是那個羞辱李縣尊的人是別家的,現在卻消失了,難道是路見不平的義士?

不過六人均沒有在意這小插曲,只要將府衙搞定了,縣衙也奈何不得他們。

隔了一天,一張新告示悄然出現在縣衙大門外的八字牆上。在這裡縣衙告示層出不窮,實在不是個新鮮事情,但這張還是引起了注意。

“徽州人氏寓居廣陵並寄籍江都縣者,何止千百家,讀書者又不知凡幾,皆在本縣科舉應試。

試想科舉一途,分省定籍,各有額法,原籍進學,天經地義。寄籍應試,本為朝廷恩典,或可照看流於異鄉之人。

不料時至今曰,新安大賈遍於江都,只把揚州作徽州,依持財富無有不讀書之家,反生鳩佔鵲巢、擠佔科舉之事,此乃朝廷恩典濫賞也!土著士子倍生艱難,公道為之不存。

又,縣中徽人可於本籍試,可於揚州試,天下斷無一府人佔兩府科舉之理!新安廣陵,相去不遠,絕非千萬裡之遙,大可回鄉應試,不必參加我江都童子試。

景和八年八月本縣縣試,禁徽州寄籍者報名,景和九年府試,禁徽州寄籍江都縣童生參加,告爾須知。”

落款是“江都縣正堂李”,並蓋上了鮮紅的大印。

這告示洋洋灑灑幾百字,核心意思只有一點,在江都縣寄籍的徽州人太多,李縣尊認為他們嚴重擠佔了土著的科舉名額,禁止他們參加縣試和報名府試。

這是一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時代,這是一個讀書才能做官的時代,這是一個只有科舉成就才能真正光耀門楣的時代。凡是牽涉到讀書科舉的事情,那都是萬眾矚目的。

所謂寄籍,是與本籍相對而言。長期居於外地,沒戶籍也不便利,就以依附形式在寄居地辦個寄籍。

徽州人在外行商很多,許多地方都有徽商寄籍,但沒有像揚州這般多的。高宗中興之後,大約有數千戶兩三萬徽州人寄籍在揚州府,其中百分之九十又聚集在府城江都縣,很多人都已經寄籍幾十年了。

衣食足而知榮辱,倉稟實而知禮節,徽商有了錢,自然要供子弟讀書做官去,揚州鹽商也不例外。

李縣尊管不了鄉試,管不了院試,管不了府試,但管得了江都縣的縣試,管得了本縣參加府試的報名工作。縣試是科舉大業的第一步,雖然只是小小的一步,但縣試考不成,後面的府試院試秀才舉人進士想都別想了。

就這一紙簡簡單單普普通通的告示,立刻將揚州城裡兩三萬徽州籍貫人士都阻擋在科舉大門之外了,九成的鹽商都包括在這個圈子裡。

這不是追捕六鹽商之類的空文,是實實在在的官府禁令,而且是官府只要想做就一定能做成的禁令。

一縣正堂從理論上在本縣內擁有無限權力,如果能把理論轉化為實際並維持的住,威力是無窮的。

這次立刻有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引發出軒然大波,堪稱是全城震動,並在鹽商中被議論的沸沸揚揚。

李縣尊這招太狠了,要從根子上斷絕他們所有鹽商子弟的讀書仕進之路!至少他在揚州的時候如此了。

雖然國朝有人亡政息的傳統,但也有後任給前任面子的傳統。萬一李大人高升了,後續者不敢得罪人所以不取消禁令也是有很大可能的,維持現狀總比改變容易。

再說李大人至少還要在江都縣呆幾年功夫,難道這幾年時間裡,他們花大價錢培養出來專門為科舉仕進的族中子弟都只能窩在家裡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從秦開始直播歷史

雲拂露

大明:我,朱允熥,開局救活大哥

炸魚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