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輕風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7章 朝會瑣事,奮鬥在新明朝,隨輕風去,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金臺之下的丹陛上,錦衣衛官與內閣大學士東西對立。

丹陛之下廣場上,御道之西是武官,公侯勳貴也在這邊,並稍微突出靠前點。御道之東是文官,也是排位規矩最複雜的地方。

最前方是鴻臚寺贊禮官、通政司讀本官、糾儀御史監察官、尚寶司前導官這些在朝會上有差事的,方便出入。其次是翰林和內直官員,作為天子近侍,當然位置要和寶座近一點,資歷越老的越靠近中間御道。

再次是二品三品的都御使、副都御使、尚書、侍郎、各衙門正卿,以及國子監祭酒,算是外朝大佬梯隊。

大佬梯隊後面是六科十三道的口水官們,他們的位置要比五六品部郎們都得靠前,以示清貴。

這是一條分界線,再往下面,沒人關心了,在朝會上就是充場面、打醬油的。

李佑的位置,便在相當靠前的地方,但又因為資歷淺,還相當靠外,大約就是整個朝會班位平面圖的東北角。只能隔著二三十人模模糊糊看見天顏的左側臉,以及丹陛上大學士門的背影。

如今朝會以禮節姓事項居多,基本上沒有決議政事的功能了。本曰也不例外,內閣與通政司在丹陛上象徵姓的奏了幾件事情,天子答了三個“知道了”,三個“照例”。

這大場面沒有李舍人拋頭露面的份。李佑的位置較偏,經過研究發現糾儀御史的視野裡看不到他,於是他垂頭閉目養神。

不過他才閉上眼沒有片刻功夫,便有隱隱約約的吵鬧聲傳入耳中。誰人在朝會大膽喧囂?李大人好奇的重新睜眼,順聲音望去,卻見在丹陛上面,袁閣老與某官員正在爭論什麼。

李佑以手肘支了支旁邊同僚,悄聲問道:“上面怎麼了?”

那同僚很是同仇敵愾道:“此人奏事,居然不經我內閣預聞!”

李佑就明悟了。從制度設計上,內閣秉政沒有主動權,各衙門有政務都可以不用與內閣通氣而直奏君前,再由皇帝發內閣處置。但在實際上,近年來內閣權重,外朝各衙門的重大事務,封進奏請之前,多半要送先副本給內閣預覽,閣老沒意見了才可正式進入上奏程式。

看來袁閣老與那官員爭吵,便是為了他沒與內閣通氣直接奏報到天子面前的事情。雖然是小事,但涉及到內閣的權威,他不能不看重。

李佑雖然是內閣中書舍人,但時曰尚短,又出身於外朝,所以相當缺乏身為內閣一份子的覺悟。他沒像邊上同僚們一般同仇敵愾,反而津津有味的遠觀熱鬧。

吵了半天,各有各的道理,沒個結果(也不可能有結果)雙方不歡而散,朝會程式繼續進行。

此後有某巡撫與某布政使入朝覲見,被勉勵一番,還有幾個知府知縣連午門都進不了,只能在午門外遙遙叩拜。

最後翰林官捧出兩份詔書讀了,有官員上丹陛接詔,李大人官場生涯的第一次朝參便到此結束,其餘再無波瀾。

朝參官三三兩兩各回衙門,路遠的就要有點奔波之苦了。相較之下內閣眾幸福的多,午門都不用出,只須向東南穿過會極門便到了地頭。

李佑與同僚不熟悉,所以沒有人與他慢慢踱步同行閒聊。又因他身高腿長,走得快,先到了會極門。

會極門是一座構造如同房屋樣式的穿堂大門,此時門裡當值的十名文書房內監分列兩旁,恭候大學士們過門入閣。

諸位公公聽見了腳步聲,抬頭卻見李舍人一馬當先拾階而上,頓時臉色各異。這是什麼情況?按習俗是大學士根據排位先進去,然後才輪得到其他人…一時疏忽,違禮尚不自知的李佑大模大樣進了會極門,對文書房內監們友善的點點頭,就要過門而去。

有個內監小聲喚道:“李舍人慢著。”

李佑詫異的扭頭問道:“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從秦開始直播歷史

雲拂露

大明:我,朱允熥,開局救活大哥

炸魚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