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輕風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5章 老知府的憋屈,奮鬥在新明朝,隨輕風去,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話說王知府本來對築城之事還抱有一絲期冀,覺得這是建功立業、名垂不朽的時機(讀書人的通病),意欲從石參政那裡搶一搶主動權。

應該說,王老知府的意銀也不算離譜。

這姑蘇城從吳王闔閭建城至今兩千餘年,其間或有興廢,但位置輪廓基本沒有大動過,八座城門時開時毀但名字也從未變過,可算是活化石一般的存在。一提起名城姑蘇必然要說吳王,這就是歷史傳承的魅力。

王知府想的是,如果能在自己擔任知府時完成擴城大業,焉知不會也把他的名聲傳下兩千年?這樣後世講古,第一句是春秋吳王築城,第二句沒準就是大明景和朝的太守王公擴建了。

石參政再大那也不是蘇州府參政,他王某人才是蘇州府名正言順的正堂官!

這個幻想在頭腦中的熱度達到頂峰時,王知府藉著石參政奏疏的名頭去諮詢李推官,企圖獲得支援。

然而李佑不解情趣,三言兩語、快言快語、風言風語的把王老大人的夢想直接拍滅了。很明顯,思想覺悟很低的李俗人是沒有興趣沾惹這個麻煩的。

從二十一世紀穿越而來的李佑當然清楚,雄偉城牆或許能從兩千年前挺到今天,但多半挺不過下面這五百年。

不知為何,從那之後王知府感覺很憋屈。縱觀國朝三百年,在蘇州府知府這個職位上,還有比他更壓抑的嗎?

上面有個動輒亂命的分守道臺,下面有個名聲響亮的土豪推官,強勢道臺和逆天土豪鬥來鬥去,他這知府被夾在正中間便成了被忽視的存在。

在道臺眼裡是個傀儡,在土豪眼裡是個掩護,簡直屈死人也。

二者仔細論起來,對李推官這個人,王知府還是能包容的。雖然被李推官的風頭蓋過,但王知府本人並不是鋒芒畢露的姓格,對此倒沒有怨意。

何況李推官雖然行事高調,看重臉面,但在府衙內實際權力劃分上,還是知分寸、懂進退,並不輕易越界攬權,為人也恩怨分明。這些都使王知府很欣賞。

相較下,石參政屢屢干涉府署政務的作風就令府衙正堂王大人十分不滿了。

上次且院試不提,以本次築城來說,石參政如果有這個想法,按規矩應當先通報府衙,再由府衙決定後奏請,而不該分守道揹著府衙直接向朝廷上奏。

分守道的職責重在一個督,不是親力親為和胡亂插手。就算任命一個協理築城事,居然也是李佑而不是他這個府署正印官,這太瞧不起人了。

王知府左思右想正入神,聽門子來報:“李推官求見。”

原來李佑送走了黃師爺,感到黃師爺說的不錯,以一己之力單打獨鬥終究是下策,若有知府出面迴旋餘地便大得多,頓時有些豁然開朗,唯一可慮的是王知府習慣姓以退為進。

再說以黃師爺的眼力,說王知府情緒抑鬱應當不會是空口白牙,李佑便過來看看情況。

也沒別的事,李佑閒扯幾句後,果然也略略察覺到王知府的心中塊壘。

之前沒發現倒不是因為李推官察言觀色功力差,實在是他缺乏敬畏感,導致對王知府的情緒並不上心。若換成是陳巡道當上司,李大人肯定會時時刻刻注意任何蛛絲馬跡的。

李佑不禁暗笑王老大人當年被毛知府打壓成那樣境地都淡然處之,如今坐上了正堂寶座,反倒斤斤計較起石大參的冒犯了。

其實被打壓也是一種重視,而如今石參政對王知府純粹是忽視,只視為李某人的幫兇來看待。

“石參政當了十幾年知府,簡直不會做別的官了,如今成了分守道還是用著知府的架勢、做著知府的事情!卻把府尊往哪裡擺?”李佑有意大發議論道。

這話真說到王知府心坎裡去了,他一擺手道:“爾稍安勿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從秦開始直播歷史

雲拂露

大明:我,朱允熥,開局救活大哥

炸魚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