驍騎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6節,穿越者,驍騎校,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貌似蒲壽庚小兒子蒲均文的一個庶子,蒲家的男丁全都死了,就剩這一個孩子了,怎麼也得好好照顧起來。
“以後就跟著我吧。”張弘範嘆口氣道。
從此阿布就跟在張弘範左右擔任書童,白天侍奉,晚上侍寢,張弘範次年回到大都之後被下獄治罪,家人為疏通關係,將阿布閹割之後送入宮中為奴,阿布深得元帝寵愛,居然赦免了張弘範喪師辱國之罪,這是後話不提。
泉州蒲氏一族,從此滅消亡。
第四十三章 流求種田記
泉州港內所有的船舶被宋軍席捲一空,城內外的百姓也都攜家帶口搭乘宋船而去,漢人不到萬不得已不願離鄉背井,實在是擔心元軍殺回來屠城,偌大一個泉州,現在成了一座空城。
也有人堅持留下來繼續抗元大業,那就是本鄉本土長大的陳吊眼,劉彥直代表朝廷任命他為泉州團練使,加輕車都尉銜,作為宋軍留在大陸的一枚釘子,時常騷擾元軍,收集情報,作用大得很。
宋軍水師從一千艘船,二十萬人的規模,迅速擴充為一千五百艘船,三十萬軍民,又增加了數百匹戰馬,船上的生活空間變得非常狹窄,再加上海上風高浪急,大批人暈船,人們苦不堪言,好在旅程不算長,兩日後艦隊就抵達澎湖列島稍事休息。
澎湖列島是大陸和臺灣之間的一串小島,可以補充淡水,躲避颱風,最終目的地還是隔海相望的寶島臺灣,只是此時還沒有臺灣這個名字,那座島嶼叫做流求。
又過了兩日,艦隊終於在流求島西南部的高雄登陸。
高雄這個名稱要到1920年才出現,為了方便稱呼,劉太師跨越時代命名此地為高雄,高雄乃流求島上最大的深水港口,適合停泊遠洋海船,以後這裡將是大宋朝最重要的貿易港口和水師基地。
三十萬軍民登上陸地,沒有房屋就扎帳篷,沒有田地就開墾荒地,沒有磚瓦就建窯燒製,沒有鐵器就挖礦冶煉,反正百工匠人充足無比,工具、圖紙、原料也帶的足夠。
南宋末年的流求並未完全開發,依然是一座原始狀態的島嶼,據說島嶼的北部有漢人和熟番雜居,還有海上豪客建立的堡壘,用於躲避風浪,補充給養,但這些人都不敢深入叢林,深山老林是生番們的地盤,貿然進入風險極大,很有可能被生番砍了腦殼。
短短几日,高雄就成了一座巨大的村落,到處是帳篷和炊煙,正值春季,流求氣候溫暖凍不死人,移民也都是閩粵人士,本身就在亞熱帶居住多年,對氣候水土沒有太大的不適應,如果換成大漠草原上的蒙古人,絕對無法消瘦這溼熱的天氣。
建窯燒磚需要長達數月時間,在這段日子裡普通百姓只能住帳篷和胡亂搭建的草棚,起初官員和皇室依然住在船上,但來往陸地諸多不便,流求樹木繁茂,木材資源極多,不乏參天巨木,用來建造宮殿再合適不過,朝廷派遣士兵砍伐樹木,木匠們日夜趕工,先將皇帝的行宮建了起來,文武大臣們也好有個商議國事的場所。
恰逢氣候突變,連日大雨,住在帳篷和草棚裡的百姓苦苦支撐,依然在這乍暖還寒的天氣裡凍死了許多人,哪怕是達官貴人們的日子也不好過,要麼在船艙裡顛簸嘔吐,要麼在陸地上瑟瑟發抖,士兵工匠的數量有限,就算加班加點也不可能一夜之間建出幾千間房屋,而這些大人物又都是肩不能抬手不能挑的金枝玉葉,讓他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比殺了他們還難。
但是也有例外,天一放晴,太師大人就拎著斧頭,帶著一群男人進山砍樹去了,砍伐了幾十棵大樹拖回來,硬是用一把斧頭建造出一間高腳全木質大房子來,一根釘子不用,全部是榫卯結構,連老木匠見了都歎為觀止,說太師大人是魯班再世!
劉彥直當然不是魯班再世,他這套木匠活兒還是在檀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