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穿到明朝考科舉_140,穿到明朝考科舉,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再後來就是劉夫人難產過世, 劉家人從邊關趕來弔唁的事了。榆林那邊不比桃源口這邊輕閒, 當時正有蒙古人掠邊, 劉家的男丁要在營中待命,沒過來奔喪,卻是連剛進門不過幾個月的三夫人都跟著來了。
那邊得到訊息本就晚,又因為邊關有戰事, 拖了幾個月才來, 到崔家時劉夫人早已下葬了。崔榷又嫌劉家禮數不周, 又嫌這麼大的事沒個男人主持,幾個女眷帶著僕人自己就來家了,當時又忙著娶繼室主持中饋,私下發作了一頓,不肯去見劉家的人。
劉家幾位奶奶受此冷落,心裡也有怨氣。大奶奶秦氏索性帶弟妹家人到劉夫人墳上哭了一場, 找孃家哥哥到崔家說話,逼著崔榷善待前房之子。
但鬧了這一趟之後,兩家也斷了往來,連信也不通了。
崔燮拿鉛筆滿滿地記了幾頁紙,把他說的三位舅舅和舅母的形貌、性情記下。但這都是十幾年前的事了,當時大舅也就二十出頭,三舅才十四五,如今這麼多年過去了,又駐守在大明最危險荒涼的邊關,恐怕外表、性情都有變化。
劉家外祖父母那時都是四十許人了,也不知這些年有什麼變故沒有。
崔燮默默思忖了一陣,又問他:“從前的事也不必說了,我做晚輩的,必定是要先送上自己的心意,沒的總叫長輩惦記我。外祖父與幾位舅父舅母喜歡什麼?是買京裡的東西好,還是回縣裡捎些特產?還有秦家舅舅……”
照理說也該謝謝人家替小崔燮出頭,可是總不能因為秦家大舅打過他爹,他做兒子心懷感激,特地送禮聯絡感情吧?
這個人情還是記在秦舅母身上吧。
他嘆了口氣,拿筆速記著外家親戚們的喜好,隨手寫下要送的、要買的東西。家裡這幾個店鋪賣的、田裡出的,盡都能拿去作表禮,不過劉家男丁在外頭當將官,應當還需要些軍械和戰場防護的東西吧?
崔燮自己在王家學過騎馬和兵器,見過興屯右衛計程車兵們訓練時穿胖襖、棉甲、皮甲什麼的。他們普通人不能隨便買賣軍械,恐怕也不方便買鋼鐵,但家裡正好產棉花,可以送些棉花、牛皮給他們做軟甲。
那禮單最後滿滿寫了一張紙,從日用的吃食、燒酒、衣料、棉花、皮張寫到京裡時興的《六才子三國》和各色箋紙,能寫的都寫了。看看最後實在想不出什麼了,才停下筆問劉莊頭:“這些夠不夠?”
劉莊頭接過來看了看,搖頭道:“這也太多了,哪有外生孩兒給姥姥家送這麼些東西的。咱們……劉家也不缺這個,老千戶、老太太他們只是想你這個外孫子罷啦,你寫封信過去他們就高興的。”
要是他能親自去一趟,叫二老和幾位爺、奶奶們看看,恐怕劉家才更高興。
他也知道崔燮正在監裡讀書,又要照應行動不便的親爺奶,和幾個沒長成的弟妹,這時候是絕不可能抽身去邊關的,卻還忍不住嘆了一聲:“公子長得隨舅家,這麼個好模樣,若能叫他們見一見,哪兒有不喜歡的?”
劉莊頭這話說的也有點太實在了。長得隨舅家就喜歡,隨了崔參議就不喜歡了嗎?
他摸了摸自己的臉,有心畫個自畫像一塊兒送過去,心裡卻忽然冒出個念頭:劉家真正想看的不是他的畫像,而是當初嫁過來的女兒的吧?
他下意識轉了一圈筆,傾身問道:“你記得……你家裡的老人、媳婦記得我母親長什麼樣麼?我想聽她們說說。”
劉莊頭重重點頭:“記得!當初我老婆就是伺候夫人梳頭的,她現在還時不時提起家裡的事,提起來就要哭一場……她也跟我進來給公子磕頭了,公子要見,我這就去叫她來!”
他這次進崔家有意要看看崔燮,所是帶來的都是劉家陪房來的人,倒沒帶佃戶。崔燮便叫他們都到堂上坐了坐,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