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穿到明朝考科舉_106,穿到明朝考科舉,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是讀書人的風度。遇上這種事自該一笑置之,因為別人評說自己的文章便急可可地上去賣弄,豈不輕浮了?”
“起來點評幾句才顯得瀟灑。不過不肯過來見人也是難免的,畢竟年紀還小……”
剛才好歹還是誇文章,這都從文章誇到容貌氣度了。崔燮越聽越羞恥,拿出筆記本鋪在桌上,目光集中到林監丞臉上,連他衣服摩擦時的細碎響聲都仔細聽著,以此對抗傳入耳中的議論。
這堂課他聽得比平常還集中,抽上去的學生無論講什麼,他都要一字不落的記下,免得一走神就想起待會兒的點評。可是銅壺滴漏點滴過,門外日晷的影子也漸漸拉長,這一天的復講,總要到了快結束的時候。
林監丞看著外面的日色,便命學生不必再上臺復講,自己拿著齋夫取來的兩篇文稿,對眾生說道:“可惜費宏是本經是治《書》的。若也是治詩的,我就作主叫他們兩個對著講自己的文章,一段段貫通下來,就能講得更清楚了。”
眾生都附和著笑了起來,只有崔燮實在笑不出來。
他心裡隱隱猜到了林監丞想做什麼,可是猜到了也沒什麼用,只能安慰自己:六百人的講堂都上過了,詩科才不到三百人,就是上去講了又能怎麼樣?
林監丞拿了一篇稿子說:“我先講費宏的這篇:聖人於禮樂,述時人之所尚,表己之所從。”
底下坐著的都是讀書人,他講起來也不像林先生當初給小學生講作文那麼細緻,只講立意謀篇上的好處。
“這句破題化自《論語·先進第一十》章句最末一句中聖人‘既述時人之言,又自言其如此’。而之後承題‘蓋文敝則宜救之以質也,聖人論禮樂而獨從先進也’,也是自章句最後一句‘蓋欲損過以就中也’化來,承題與破題渾然一體,不露痕跡,之後又一轉而論聖人‘從先進’,以此轉入題後,籠括全章文字。”
“接下來一句發凡卻才是鋪開文章氣象的關竅——”林監丞將卷子按在桌子上,提了口氣,朗聲誦道:“蓋禮樂貴在得中,而君子務乎實勝!”
君子務實!
這一句就將文章從週末引入後世,從聖人引入君子,從此便可擬先儒語氣,依著原文與章句一步步論證:前輩文、武、周公三代時的禮樂並非質樸,而是真正允執厥中的王道禮儀。週末已尚浮華,孔子願以周王三代的禮樂淳化風俗,而當今之世更是以繁章縟飾為禮儀,君子也當遵從質樸的舊禮,以正世風。
“這篇文章初看辭旨清淺,唯因其文字無奇詭之態,無藻饋之色。但其規模閎遠,是教化之文,倡導實學之風。”林監丞掃了下面一眼,點了一句:“你們也要記著務實二字,治學要務實,為官也要務實,讀書人要有經世濟民的心思,別叫外頭那些妖麗服飾與花哨話本弄花了眼。”
眾人起身受教,崔燮的頭壓得特別低——外面流行的妖麗服飾和彩圖小說都是他領頭搞起來的,他還是自覺點兒夾緊尾巴吧。
好在林監丞並不真的知道他幹了什麼,見他頭那麼低,還以為他聽課聽得特別入心,便拍了拍他的桌子說:“好了,你上來。我問問你,別人只寫文質之辯,你承題中是怎麼想起寫‘夫天下之勢趨於文而不可挽’這句的?”
咳,這不是政治課寫小論文隨手評論時政成習慣了嗎。現在是成化年間,風氣淳樸,連個彩印畫箋都沒有,再傳三代到嘉靖年可就不這樣了——以嘉靖朝為背景的有個著名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裡面很明顯就人人都貪腐,世風日薄……
當然,這話心裡想想就行,嘴上不能說。他裝得特別純真地說:“是學生讀《資治通鑑綱目》時,讀到東周故事,以其禮儀已墮三代之風,故有所感,寫入文中了。”
林先生點了點頭,說道:“這句與你破題中尚文之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