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穿到明朝考科舉_43,穿到明朝考科舉,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略過下面的散句說:“一二比提起全文後,可以在此用三四句散句點出題目,使文章處處扣題,上下渾融一體,不致散漫拖沓。若是前面入題部分已點明全題的,也可以略過不做。”
散句之後又是一對與前二比內容相承接的對句——這年頭也很淳樸的叫作三四比。
這兩比中以韶樂之聲比鳳鳥之鳴,以九韶之舞比百獸率舞。粗粗看來,三四比只是承接一二比,將題目中的《韶》盡美之意加以閘發,但鳳凰鳴叫和百獸率舞在經書裡又有別的意思,那是指代聖王之世的。
所以這兩句不只描摹樂舞的音律舞姿,更是承上啟下,往前扣了一步題目,寫出了《韶》樂之善。
林先生淺淺地搖晃頭頸,無聲地吟詠著那兩句得意之作,點撥道:“三四比是全篇的脊樑,承上落下,從題目上半轉入下半,要轉得利落穩妥。或用二三句,或用五六句,不要太長。之後再用幾個散句過接,直入下半題。五六則算是三四比的補充,寫盡下半題之意。
“這兩句就是‘起承轉合’中的‘合’,可以承接三四比的內容,也可以更進一步闡發題意。五六比開頭要以虛字開頭,承接上文的用‘蓋’‘惟’‘若此’‘是故’;若不順承三四比而另開新意,就用‘且’‘況’‘或謂’這樣的詞。”
他那篇文裡就是順承中二比,以“蓋其聲之美”開頭,仍是從音容兩方面作比偶句,又遞進一層,深入解釋韶樂之美不僅美在音律樂舞,更美在其淳化風氣之德。
八比文章到此已經完了六比,只剩下最後兩比和一個散句結尾。崔燮看到了下課的希望,精神微振,拉長筆記本,將筆尖虛虛提在新的一頁白紙上,等待記完這最後一點關竅。
林先生也有點放鬆,指著文章最後那對比偶句說:“五六比之後,文題的意思差不多講盡了,七八比就再次總歸本題,呼應上篇全文。”
最後兩比的要點在於收束,束而不斷,引出悠悠餘思令人回味不絕。畢竟底下還有個大結待寫,不能真把這兩比當作結尾。
“過去也有制義大家舍了最後這兩比不作的,不過去年會試後出的程文是以最後兩比收束全文,引出餘思的。時文時文,就是時新之文,應考時要按著最新的程文正規化來做,學前人文章只學思路筆法,不要學那過時的結構。”
講到這裡,林先生的神情徹底散下來,有種已經講完課的感覺,站起來伸了伸腰,回頭對他說:“大結就隨你去作,此處用幾句結也可,十幾句也可,依著題目發你自己的心聲,不必擬學別人了。”
崔燮滿滿地記了一張紙,也直了直腰,又拿起先生那篇文章認真研讀起來。
林先生在屋內轉了兩圈,活散筋骨,看外面太陽快升到中天了,腹中也微微鼓鳴,便吩咐他:“今日先講到這裡,今日回去便以這篇為題,仿寫出一篇來。我也不求你立刻做出好文章來,只要結構準確,對句嚴謹工整即可。”
見崔燮答應得痛快,又想起一件事,往外邁的步子頓住,指著桌上的程文集吩咐:“既然你能背完《六家文集》,往後也從我這裡拿些當代名家的程文回去背,品味其中的辭理、文脈。”
崔燮這些日子雖然專注《四書》,也沒撂下唐宋八大家的古文,每天睡前還要按遺忘規律複習十幾來篇,背成習慣之後也就不怵頭背文章了。何況八股文有體例在這裡,保證按破題、承題、起講……到大結的順序來,這樣有格式、講韻律的比散文更好背。
他從桌上找出一本沒看過的文集,跟先生當面借了,重回課堂自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