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永定縣見聞,一邊是血流成河,一邊是安定繁榮!
風少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3章 永定縣見聞,一邊是血流成河,一邊是安定繁榮!,大明:我,調教木匠皇帝,風少羽,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畢懋康因為上書反對朱由校操刀子殺人。
被朱由校一道聖旨貶職了。
聖旨罵的足夠狠。
爾俸爾祿,點點滴滴,皆為民脂民膏,何以為貪官開脫?想來也是畢懋康在廟堂高高在上太久了,現在貶你到永定縣
而現在永定縣也是多出了一個東林黨。
這個倒黴鬼叫畢懋康,就是這個傢伙在明末搞出來了燧發火槍,除此之外,他寫的《軍器圖說》卻被列為禁書,直到道光年間才開放。
老畢搞出來的燧發火槍,摒棄了傳統的點火擊發方式,改用敲擊彈倉內的燧石作為點火方式,風雨不及飄溼,緩急可應手,在多種氣候條件下和環境下都可使用自如,完全符合成為主戰兵器的條件。
雖然是東林黨,但是,張好古覺得這個傢伙還是能用的。
朱由校先是藉著由子把畢懋康給臭罵了一頓,直接貶到這個永定縣來,說是要好好的勞動改造一下。
然後,畢懋康就在兩個侍衛的押解下。
來到了這個永定縣
如今這永定縣卻也是發生了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
考慮到畢懋康現在已經是五十六歲了,自然是不需要跑步,而是直接用馬車給拉過來了。
不過,即便是如此,畢懋康也還是感覺腰痠背痛。
再然後,朱由校就丟給了畢懋康一個任務。
讓畢懋康來研究這個燧發火槍,目前來說,朱由校已經完成了一部分,剩下的就是交給畢懋康研究。
而畢懋康研究火器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老傢伙的這點本事還是有的,經歷了一次次的失敗之後,老畢還真是研究出來了,只是工藝複雜,製作精度和難度、成本都極高。
“這老東西,倒是真的有些本事!”
朱由校握著手中的燧發火槍,忍不住讚歎了起來。
“既然是研發出來,我看倒是可以裝備起來了!”
張好古深以為然的點點頭,燧發槍的製成是單兵槍的一大改進,它的改造與完成大致與歐洲屬同一時期,然而在中國並未得到及時的推廣。
“這要是裝備起來,我大明火器的威力還要更上一層樓!”朱由校已經是忍不住暢想起來大明的新軍人人裝備一把燧發火槍。
這要是上了戰場,也必定是所向披靡。
不過,這會兒,張好古心裡頭琢磨的卻並不是燧發火槍,而是左輪手槍。
鋼鐵的標準應該是到了,手搓出來問題不大。
比較大的問題是子彈。
想想還是放棄了,以後看看有沒有這個可能。
說起來,老畢也是一個人才,寫的《軍器圖說》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禁燬。直到道光年間開放書禁,才再版出書。
現在張好古盤算著的是如果能搞出一個機床,再來把鋼鐵的產量提升一下,這個燧發火槍也就是可以進行量產了。
除此之外就是是黑火藥。
配方他是知道的。
除了黑火藥之外還有就是苦味酸炸彈。
這些也都是需要人來研究才行。
而老畢一開始也是感覺心都涼了,他看魏公公不順眼,覺得這是一個閹黨,死太監,同時,也覺得張好古不是什麼好東西,閹黨走狗。
不過,來到了這個永定縣之後,畢懋康的心思倒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首先是自己琢磨火器的時候。
會有專業的工匠跟自己討論分析。
並且把自己的想法給記錄下來。
偶爾聊天的時候,畢懋康也發現這些工匠是來自於窮苦人家,之前是流民,而現在讀書識字之後,就開始作為一個匠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