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 新舊之爭,朝堂民間大爭辯!
風少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48章 新舊之爭,朝堂民間大爭辯!,大明:我,調教木匠皇帝,風少羽,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黨的發展。
朝會?
朝會能討論出事來,還要內閣幹什麼。
而在朝中新舊兩黨爭論不休時,南京城裡也是又爆發了一場辯論。
這場辯論圍繞著唯物論展開,東林書院和大同書院的學子都參與進來,讓東林書院的黃尊素等人憂慮的是,不少東林書院的學子竟然也開始支援新黨的唯物論了。
支援大同書院的與支援東林書院的學子們在南京城裡爭論不休,引得路人紛紛圍觀,也是讓這場辯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吸引了更多人的關注,不少讀書人,年輕人都被吸引來,參觀這場辯論。
汪文言沒有阻攔辯論,他甚至非常貼心的給學子們準備了一個擂臺,雙方學子直接登臺辯論,誰能辨倒對方那自然引得觀眾喝彩,這樣的舉動無疑是讓東林書院和大同書院對這次辯論越來越重視,雙方的火藥味越來越重,不僅僅是學生參與進來,就連一些閒賦的大儒也都參與進來,為了自己的學派,為了學術正統開始展開辯論。
而這也讓唯物論的影響力在南方迅速擴大,可以說是起到了出其不意的結果,畢竟一開始還沒那麼多學子學生關注大同書院的唯物論,而東林書院的實學治國表面上看起來也的確像是那麼回事,可如今看來,似乎東林書院的理論與大同書院的理論相差甚遠啊。
這日,黃尊素親自登臺辯論:“治國需用經義,歷朝歷代,無不奉行經義,鑽研聖人真理,如此方能天下太平,民生安定,不談經義,不鑽研先人真理,又豈能竊據高位,理政治國?”
“縱觀古今,聖人言論,微言大義,放眼天下皆可用,儒學之道,便是治國之道。又為何放著經義不讀,去鑽研格物奇技?”
當即有學子說道:“吾以為不然!萬物萬理,非是空談,乃需格物、致知,若無實踐,何來真理一說?歷代先賢也是切身體會方才領悟道理,先生只是空談,無有自身體會,又豈能明白經義真理?”
黃尊素淡然說道:“先人書卷,已將各種道理記錄在冊,吾等苦讀經書,鑽研學問,根據先賢記錄在冊的道理便可治理天下,又何須浪費時間去民間走訪?百姓又豈能知曉天下之事?若是凡事百姓都能去做,又要百官,學子作甚?”
又有人說道:“先生所言差已,千言萬言不如切身實踐,諸君大言炎炎,談治國理政,談民生多艱,敢問可曾真正瞭解民生?若不深入民間,切身見過百姓之疾苦,又怎能瞭解百姓所求所需?若不能瞭解百姓所求所需,又何談治國,何談民生安定?”
黃尊素說道:“吾等何須親自前往民間,自有書吏將各地民情記錄在案,只需翻閱案牘便可瞭解一地政事,即可因地制宜,根據所讀所學施展政策,自可安定民生,治得一地。”
有人笑道:“哦?那敢問先生,可知如今這南京城裡米價幾錢一斗,幾錢一石?可知一尺布料用錢幾何,可知百姓一月糧米花銷幾何?若連這最基礎的民生物價都不甚瞭解,又何談透過案牘瞭解一地?”
黃尊素臉色有些變了,但他強做鎮定:“哼!此乃謬論,民間米價物價,又豈是一成不變?這等每日都變的東西,如何能詳細確定其價格?只需根據以往價格瞭解大概,維持穩定即可,又何須親自去查,去問?”
那人緊追不休:“穩定價格,如何穩定?百姓歷年收成不一,又豈能因先前價格來妄談今日?先賢尚知今時不同往日,因此才不斷增添經義,與時俱進翻新儒學,今日先生又何談根據先賢經義便可治理一方,放牧萬民?”
不待黃尊素回答,便繼續問道:“那春秋戰國之經義,秦漢隋唐之政策,放至今日,還能有用嗎?歷朝歷代,皆有變法維新,無外乎開國之國策祖制已不適合當前。”
“空談百姓疾苦,談朝廷政事,敢問先生如今是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