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少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txtdu 第681章 千古仁君,唯此一人!,大明:我,調教木匠皇帝,風少羽,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滎陽,

這裡已然成為了大明臨時的中心。

因為大明皇帝的鑾駕還在這裡。

是的,雖然攤牌了,但朱由校並沒有返回京師,相反他命令隨行將士與百官一道幹活,面對身先士卒帶頭幹活的皇帝,百官還能說什麼?

叫苦叫累?

覺得自己清貴之軀不應當做這些下賤的活?

開什麼玩笑!

沒看見皇帝和首輔都在幹活麼?

皇帝都沒嫌累你敢嫌累?

嫌自己過的太舒服了吧!

既然皇帝在彰顯自己的仁愛,那百官自然是要陪著皇帝一起的,於是乎歷朝歷代都難見的場景出現了:皇帝,首輔,文武百官將軍校尉們一起挽著袖子幹活,清理淤泥,疏通河道,鞏固河堤,把一片片廢墟清理出來重建滎陽。

穿著老農衣物的朱由校擦了擦額頭的汗,看著一片熱火朝天的工地,滿意的點了點頭:「這清理乾淨了,日後重建朕也就安心了。」

大災之後必有大疫,尤其是洪澇,千里澤國,餓殍遍野,誰也不知道這渾濁的水裡到底有什麼東西,加上往往救災不及時,容易產生疫病。

然而如今有大明皇帝在這裡,將士和百姓們乾的無比賣力,短短几日時間就把滎陽廢墟清理出來了。

面對清理乾淨的滎陽,朱由校十分滿意:「師父,如此一來,滎陽百姓重建家園就容易多了。」

張好古笑道:「皇上如此厚愛滎陽,這滎陽日後就是皇上另一個家了。」

朱由校滿意的點了點頭,身為皇帝,所作所為皆有深意。

他在這裡抗洪為的什麼?

僅僅是為了百姓?

更多地還是為了大明江山,為了朱家基業。

正如張好古所言,朱由校堂堂大明天子,天下至尊,

親身赴險和百姓一起抗洪救災,這滎陽的百姓日後誰家不念朱家的好,不念他朱由校的好?

正如永定縣是他朱由校堅定不移的大本營一樣,這滎陽日後也會變成朱由校第二個大本營。

而且因為朱由校親自在這裡救災,日後河南發展也好,朝廷撥款也好,肯定都會偏向滎陽一些,這樣滎陽能發展的更好,而百姓對朱由校愛戴不已,朝廷的政策必然全面落實貫徹,這滎陽日後便是第二個永定縣,甚至可能是整個河南最快完成工業化的地方。

說句不好聽的,哪怕日後朱由校眾叛親離了,朝廷大臣都不聽他的了,但滎陽和永定這兩個地方絕對永遠支援朱由校。

如果說整個大明都是朱家的,那滎陽和永定就是朱由校的私人封地,這裡的百姓感激朱由校的仁愛厚待,必然子子孫孫愛戴朱家,愛戴朱由校。

作為南征北戰開疆拓土打下盛世的君主,朱由校自然用不上這兩處的人力物力,但後面呢?

朱慈燃難道就用不上嗎?

朱由校想的很深遠,他不僅要給後世留下南征北戰開拓盛世的雄主形象,也要在天下百姓心中留下仁愛百姓,厚待臣民的仁君形象。

朱由校還記得張好古曾經給他講過漢太宗孝文皇帝的故事,文皇帝以仁孝治天下,厚待百姓,敬重賢老,百姓對其無比愛戴,可以說文皇帝給漢家天下打下了厚實的基礎,乃至百姓念文皇帝的好唸了整整四百年,其遺澤深厚,百姓的愛戴歷史上有幾位皇帝能匹敵?

哪怕後世戰亂,天下生變,盜墓的都不願去偷盜文皇帝的霸陵,胡人甚至都要去禮拜敬重,當然,這其中肯定有誇大成分,但赤眉軍都造反了還不動霸陵,足以見文皇帝在百姓心中的影響之深。

刀劍只是臣服,仁德方有人心。

朱由校對這句話有著極深的感悟,如今他這番努力,哪怕他百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士頌三國

七情遛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