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5章 出王師,伐不臣!
風少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95章 出王師,伐不臣!,大明:我,調教木匠皇帝,風少羽,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下這四十七萬兵馬,就是再翻個幾倍,朝廷也供得起!
朱由校說的雲淡風輕,其神情自有一份霸氣在:他們不就是覺得朝廷手裡就這些人馬,其中還有半數在邊關塞外,南北直隸加起來不過二十餘萬兵馬,若是折損了一半,朝廷就過不下去了?
哼,他們倒是做得好夢!
師父,朕打算讓新軍再編練十幾個鎮。朝廷手裡,起碼要再多出二十萬可用的兵馬。
朱由校算是看清楚了,草原上三萬,甘陝三邊三萬,遼南三萬,交祉五萬,還有南洋..
新軍四處需要坐鎮,留在南北直隸的可用之兵也就只夠維穩了,手裡不再多出些兵馬來,朱由校都感覺心胸裡有股氣不順暢,理不通順。
張好古默默聽著朱由校的想法,再編練十來個鎮,倒不是什麼難事。
畢竟如今大明是優軍政策,高地位高待遇高福利,傷殘還有榮養,新軍就是朝廷自己人,是皇帝的自己人,新軍子嗣無論是當官還是做什麼都有優待,因此朝廷的募兵制度制度下,各地別說百姓了,就是士紳商賈也是想參軍。
起碼士紳商賈本來就有底蘊在,其子嗣讀書識字,進入軍中起步更高,將來也是進入朝廷中樞的正道。
眼下限制朝廷新軍數量的,其實不是沒人願意參軍,相反願意參軍的人多了,朝廷是寧缺毋濫加上如今正在大發展,需要最多的不是軍人而是工人。不過朱由校有這個想法也正常,若是朝廷再多個二十來萬兵馬,那這天下還真就沒什麼魑魅魍魎了。
張好古想了想說道:陛下,即便要擴軍,也不是眼下。如今朝廷在北方有十五鎮,遼南三鎮,甘陝三鎮,南方十三鎮,西南五鎮,加起來已經有三十九鎮,草原上還常備著四鎮蒙古騎兵,這些已經足夠了。與其再擴充鎮,不如擴充人。
張好古的想法是,在現有鎮的基礎上,把每鎮的人數擴大一些,這樣的話簡簡單單增添十萬兵是沒什麼問題的,至於後續是編練新鎮還是其他,完全可以慢慢來。
朱由校點了點頭,張好古的思路更穩妥些。點了點頭,朱由校說道:此事,就這樣吧。先看看東瀛戰事情況,山東、山西、河南、河北四省的民兵也都有個預備,若是真有什麼差池,這三省的民兵能編練十個鎮出來。
北方各省是新黨和朱由校的基本盤,以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這四省加上直隸來算,朝廷輕輕鬆鬆可編練超過三十萬以上有一定軍事素養的新兵出來。明面上朝廷是那些兵馬,但在北方各省,包括甘陝,兩湖,江浙一線,朝廷隨時可以擴充更多的兵馬,只是如今沒這個必要罷了。
說完擴軍的事,朱由校問道:既然決定要打了,內閣打算出兵多少。
張好古說道:臣的意思是,儘量控制在五萬以下,甚至最好控制在三萬左右。
三個鎮?東瀛可不弱。"朱由校說道。
張好古解釋著:陛下,東瀛是不弱,但朝廷也不是要和整個東瀛開戰,而僅僅是和幕府開戰。主要的不是打敗東瀛,是打敗幕府,讓幕府恢復通商貿易,這就足夠了。
朱由校立刻理解了張好古的意思:既然如此,師父的打算是隻對江戶動兵?
張好古點點頭:不錯,周圍那些江戶的親藩都不在臣的計劃之內。
朱由校笑了:滅了幕府,留下那些親藩,讓他們爭奪新的幕府將軍位置,那些譜代們各有支援的親藩,關東這就得亂起來,加上那些外樣,整個東瀛都要亂成一鍋粥啊。
誰說不是呢
,關東的那些親藩和譜代肯定會為了將軍位置打的頭破血流,尤其是當他們知道大明朝廷根本無心東瀛,只是為了開海而來之後,必然會毫無顧忌打的人腦子變成狗腦子。
至於那些外樣外藩,還有關西、天皇,他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