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少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76章 大清算,大同回來了,就不走了!,大明:我,調教木匠皇帝,風少羽,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嘉靖朝前和嘉靖朝後是兩個概念。

首先嘉靖朝之前的內閣,真的就是皇帝的秘書機構,屬於廷臣,是近臣,他們有參預機務的權利,可以先看奏摺做下批註,再交由皇帝批示。

這個時候的內閣,一方面依賴皇權,一方面也是需要外朝的六部給面子,畢竟六部尚書,工刑兩部不提,吏部、禮部、戶部、兵部哪個不是要害,不然哪來的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的尊稱,又哪來的大冢宰大宗伯大司徒大司馬之類的敬稱。

這可是正二品的部堂,真正的位極人臣,貴為九卿。

尤其是天關地官也就是吏部戶部,能力強的天官地官完全可以和內閣頂牛,內閣首輔的面子也不用給。

可到了嘉靖朝,首先嘉靖中後期喜歡修仙,其次嘉靖這個人說好聽點叫聖心難測,難聽點叫嗑藥磕多了喜怒無常,所以嘉靖很喜歡把事情交給幾個放心的人來辦,自己好專注修仙昇天。

這個時候,因為皇帝都修仙不上朝了,外臣幾乎見不到皇帝了,內閣的地位才算是真正凸顯起來,內閣首輔也才真正尊貴起來。

但這個時候,內閣的閣老還都是參預機務的大學士,還沒有兼著六部差事,只是領個虛銜,就像入閣必須是翰林一樣。

而到了萬曆朝,有張居正這位以實職吏部尚書擔任內閣首輔的例子後,內閣又不一樣了,一個弱勢的首輔,拿不到吏部天官的位置,也拿不到禮部春官的位置,那首輔還不一定有次輔說話好使。

這也是為何當初朱由校要給張好古這個內閣首輔實權吏部尚書的原因,不掌握著人事任免,怎麼大刀闊斧的改革新政?

當然,張好古和張居正這兩個下場都不太好。

如今張好古不提,先提張居正,死後直接被萬曆皇帝剝奪生前一切榮譽,一家老小十七口被餓死,自己還差點被開棺鞭屍,要不是在民情輿論,萬曆說不定能把張居正骨灰給揚了。

這麼一個真正為大明朝一心做實事的首輔,雖說的確是喜歡點排場,但說貪財也好,圈佔田畝也罷,都說不上罪大惡極,甚至在當時官員裡無論是家財還是家裡田地都不過尚可;而攬權也不過是為了萬曆新政,不然滿朝文武,朝野內外都是反對,再不攬權培養親信,何人來推行新政?

萬曆前十年,張居正主政大明的功績人人可見,可積勞成疾累死之後,立馬被萬曆皇帝玩了這麼一手,那個文臣不心涼?

哪怕再憎恨張居正不顧自己階級,可看到張居正的下場,那個文臣能不兔死狐悲呢?

更何況萬曆搞完張居正後自己努力也就罷了,權當你剷除霍光了,可你弄完了張居正就立刻擺爛,躲在後宮不問政事。

若說嘉靖是修仙還不忘了大權,沒影響嘉靖朝的朝廷運轉,萬曆就是躲在後宮徹底擺爛,內閣的摺子堆著也不管不顧,爛的乾乾淨淨,若不是有萬曆十年那張居正新政的底子撐著,萬曆哪來的三大徵。

可以說,首先萬曆之後當首輔,有沒有六部實職就是看你能力強弱的一點,而太強了又會被當權相被猜忌,加上張居正的下場,讓文臣們也熄了去翻天覆地改革的心思,一個兩個想著撈點錢平安致仕。

所以萬曆朝從中後期開始,朝廷裡的混子越來越多了,泥塑也越來越多了,無論是翰林還是御史,無論是內閣還是六部,都開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都開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地方又鬧災了,讓地方去頭疼吧,不關我的事不要沾。

韃虜又犯邊了,苦一苦邊關吧,反正搶一把也就走了,不影響我們。

財政又出問題了,拆東牆補西牆,能混一年是一年吧。

在這樣的情況下,大明還能堅持六十年,也是多虧了張居正打下的底子夠厚,經得起這些人擺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玄德

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