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少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25章 南方推新政,北方培養工業人才!,大明:我,調教木匠皇帝,風少羽,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古代,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學習一門手藝都是極其困難的,不知多少人一輩子只能面朝黃土背朝天。

不知道多少有天賦的聰慧孩子受困於家境、環境等諸多因素無法發揮自己應有的才能。

喜歡木工的也許只能偶爾自己做點小東西,喜歡數字的最後可能連個賬房先生都當不了。

畢竟在古代,一技之長乃是家傳手藝根本不會外流,不提什麼傳男不傳女,就是侍奉自己的徒弟都不可能得到親傳,甚至到了後世依舊有許多手藝不會傳給外人。

一門手藝對如今的大明百姓來說,尤其是對那些正值青壯年的百姓來說,無疑是一門能養家餬口的技能。

眼下大明普及的學塾只負責最初級的讀書識字明禮,而想要靠學問養活自己乃至一家老小,學塾是肯定不夠的,這就讓很多無法接受更好教育的人最終只能回到田地裡。

如今已經是十七世紀了,工業的大門對著大明敞開,朝廷需要合格的工人,一座座工廠需要熟練的技術工種,這些都需要培養。

一所職業學院,也許無法給所有渴望有一技之長改變自身命運的機會,但會給這些人一道曙光。

有第一所,就會有第二所,第三所,這會給千千萬萬大明百姓提供更多的出路和機會,這的確是功德無量的舉措。

學問不好做,哪怕是如今的大明,那些真正的學士也不過寥寥無幾,而朝廷的資金眼下也不可能建設遍佈大明各地的學校,一年五六千萬兩銀子的稅收,換算成大明寶鈔不過五六千億而已,看著是筆驚人的數字,但拋去大明各地官吏的薪俸,數十萬新軍的薪俸,那麼多匠人的薪俸,還有各種硬性開支,地方建設朝廷建設後,還剩下多少?

朝廷的錢都是有目的的,眼下朝廷所建設的大同書院培養的也不過是初中級人材,這些人才裡最頂尖的才能進入太學、國子監、翰林院、工科院等地方,被學士們領著言傳身教的培養。

如今朝廷沒能力在大同書院外普及職業學院,但是商人們有錢啊。

「陛下,這建設職業學院,給天下百姓一條出路,給朝廷培養職業工人,這等事,朝廷總是要支援一二的。」

聽著張好古的話朱由校點了點頭:「的確,眼下是讓商人們出錢建設職業學院,朝廷是要支援一下。這是關乎大明未來的一件好事,內閣可以討論下,建設職業學院可以有什麼優惠政策,然後招募多少學員培養合格可以有怎樣的稅收減免,包括朝廷補貼等等。」

張好古聽著朱由校的想法,又補充了一句:「除此外,臣竊以為陛下可去學院視察一二。」

朱由校點點頭:「可,等那職業學院建設好了,朕去看看這大明的第一所職業學院。」

離開武英殿後,張好古對隨行的顧炎武吩咐著:「寧人啊,你去大明報那邊走一遭,讓他們多多宣傳下這職業學院的事,從各方面都寫一寫,也算是給南邊的商人們提個醒。」

顧炎武說道:「學生這就過去。」

等顧炎武到了大明報這裡將張好古的要求一說,大明報的各個主編立刻表示絕對重視職業學院的事情,會馬上派人去下面採風走訪,保證把這件事給宣傳出去,絕對的積極正能量。

一時間,京師大街小巷都在談論著職業學院的事情,談論著張國紀和周奎這老哥倆的格局,毫不客氣的說,如今這建設學院一事極大的扭轉了張國紀和周奎在民間的風評。

內閣又一次例會召開,張國紀、盧象升、喬允升、黃立極、錢謙益已經抵達,文淵閣這座三層小樓之中已然飄起了茶香,放眼望去,滿座仙鶴緋袍,玉帶梁冠,端的是大佬雲集。

當穿著大紅蟒龍袍的張好

古進入內閣,眾人紛紛起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士頌三國

七情遛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