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6章 錢謙益:我們討伐紅夷人,正是符合聖人之言讓他們沐浴王化
風少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46章 錢謙益:我們討伐紅夷人,正是符合聖人之言讓他們沐浴王化,大明:我,調教木匠皇帝,風少羽,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產量的確大,但好吃,還真不怎麼好吃。
第一次吃是感覺不錯,但吃多了還是不怎麼樣。
畢竟這些東西只是運來的初級版本,壓根不是後世那些精挑細選培育的新種,其最大的,是保證產量,能吃,填飽肚子,口味這東西,就不用提了。
但不得不說,能吃,產量大,這兩點就足以穩定大明億萬百姓了,而且工科院的農學學士們也在研究怎麼改良土豆和番薯的味道,所以說這些打動不了張好古。
見錢謙益有些糾結,張好古主動問道:「錢相,你把你的想法,詳細說說看嘛。」
聽到張好古這話,錢謙益也不在糾結糧食的問題,他從袖子裡拿出一份奏摺遞給張好古:「元輔請看,這是老夫梳理的徵夷策。」
張好古看了看錢謙益寫的徵夷策,這份策略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也沒寫什麼假大空的東西,通篇乾貨,很符合目前天啟朝的主流,簡潔實用。
這份徵夷策讓張好古確認,東林黨和東南那些士紳官宦的確是對此事上心了,他們全力推動,輔助錢謙益,不僅僅是為了南洋的利益,更是想把東林黨在朝中那搖搖欲墜的根基給穩固下來。
這份徵夷策就是最好的佐證,上面詳細列數了南洋的紅夷人所擁有的實力以及南亞地區紅夷人的部分情況,並提出了自己的構思,朝廷要組建多少大軍,軍械如何配備,後勤如何維護。
以先平定南洋的紅夷人為前期目標,將這裡變成大明遠征軍的橋頭堡,隨後經略南亞的紅夷人,將這兩地的紅夷人盡數平定後,在南亞駐軍威懾地方同時大力發展水師,組建更龐大的艦隊以南亞為根基向泰西之地進攻,直至打到紅夷人的本土去。
看著這份徵夷策上羅列出來的種種資料,張好古微微頜首,這東林黨中,還是有人才啊,這些東西可不是那些滿口道德仁義的偽君子能弄出來的。
沒有真才實學,羅列不出這些詳細的資料。
這份徵夷策,可以當作廟算的一份重要檔案來使用了。
看完徵夷策,張好古沉吟片刻:「錢相看來是做足了準備啊。」
錢謙益笑道:「為了朝廷計嘛,這泰西之國四處劫掠金銀,何其富裕,若朝廷能直通泰西之地,那賺回來的就是金山銀海,足以讓朝廷的稅收再上幾個檔次,倒是朝廷有充足的金銀來修建馳道興修水利,還可以發展艦隊去各片大洋做生意,這不是好事嗎。
「是好事不假,但錢相考慮過朝廷要花多少錢來完成這個計劃嗎?「張好古笑問道。
不等錢謙益說話,張好古便列了一份資料:「征討南洋的紅夷人,很簡單。他們在南洋的地盤就那些,朝廷發動王師,按三萬大軍為例,所需兵船就是一百艘,而供給這三萬大軍的後勤糧秣軍械,起碼需要一百艘船分兩波日夜運輸,而保護兵船和糧船,又需要起碼兩支艦隊,一百艘以上的戰船沿途護送,同時還要有戰船負責戰爭初期的火炮壓制。」
「這麼多戰船,這麼多兵馬,朝廷每月的支出有多少,錢相算過沒有?而拿下南洋之後,還要再度西進,這費用,可就更高了。」
「朝廷眼下所有水師戰船加起來才多少,合適運兵的海船又有多少,這一戰要打起來,朝廷自己不算,還需徵調民間海船,不容易啊。」
錢謙益說道:「可是元輔啊,這一戰若是打贏了,僅僅南洋的利益,就足夠朝廷回本還能收穫更多了。」
「泰西之地的國家無比推崇我大明的絲綢瓷器和茶葉,這些東西只要運到泰西之地,那就是千百倍的利潤,可為朝廷提供無數稅收,更何況如今朝廷工業發展,各種商品
都需要一個渠道一個市場,還有什麼比崇尚我大明又有足夠金銀的泰西之地更合適的嗎?」
「若朝廷船隻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